老張聊修行 (1) : 淺談修行
- John Chang
- 2020年2月12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修行,從字面上來說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。我們的言行舉止,全部起始於我們的起心動念,所以修行,等同於修心。
末學感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在討論修行或靈修,越來越多人想要修行(或越來越多人被告知需要修行)。無論是有興趣、體質敏感或生活上遭遇到無解的困難,但苦無方向及方法。更遑論網路上、"坊間"的人云亦云,更擔心遇到存心不良的道場,騙財騙色,甚至家破人亡,何苦來哉? 修行,難道這麼遙不可及? 這麼困難?
末學並不這麼認為。修行的定義本來容易解釋,只是我們把它宗教化、商業化、複雜化了。本來簡單的東西,因為人的因素,變成了如雲似霧般的迷信.末學願與大家分享及交流修行的觀念,希望能幫助願意修行的同進,一起修行,一起精進, 一起快樂、圓滿。
修行 = 修自己
每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,都有自己的課程需要經歷與學習。人生的喜怒哀樂,悲歡離合,起起落落,都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。人生的修行就是在當下面對所有的現象與考驗的時候,我們會用本身的習氣,也就是個性,來面對並處理這些考驗?還是我們會仔細思考,超越我們的自身的本質,做出更有智慧的判斷並且執行?
「學習與超越」,就是修行。聽起來有點空泛。但簡單的來說,修行就是把握當下,以自身的人生為師,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。並且讓周遭的人事物更趨於圓滿。
我們既然來到人間,出生為人子女,我們要如何做一個更好的子女、兄弟姊妹?長大了,到了學校,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生?如何成為更好的情人、配偶、朋友、員工、主管,甚至公民或用路者?當然,為了要扮演好甚至超越自己的角色,我們更需要有個好的運動習慣來維持健康的身體及安定的心靈。這就是修行!
「大學」第四講: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
成為更好的自己,是修行的目的,透過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來修正我們的心而達到身修、家齊。舉例來說,當我們平常遇到會生氣的狀況而不生氣,會嫉妒的時候不嫉妒,在執著的瞬間的學習放下,以更有智慧的方法來面對自己的心並以更圓融的方法解決問題,就是修行。如果在會生氣的時候生氣,就沒有修行,如果不該生氣的時候生氣那就是造業了。
當然,正向的心念、語言及行為,都是修行與功德。另外,有沒有修行,與我們信甚麼宗教,信哪尊神明,護持哪個道場或教堂,不一定有正相關。很多先進沒有信仰,一心向善並與人為善,早已經走在修行的路上了。

靈性、靈魂的修持 諸位同進讀到現在,有一些人可能會開始疑惑,覺得老張說的修行好像跟我聽到的好像不太一樣?禮拜神佛、禱告、冥想、靈修、開天眼等等的「修行」不才是「修行」嗎? 是的,這一些「修行」是修行,屬於靈性或宗教的修行.先前說過了,我們的一生中需要詮釋很多角色,在相同或不同時間我們要扮演著子女、學生、夫妻、父母、朋友。靈性或宗教的修行可以讓我們多扮演一個靈性修持者的角色,並期望這個角色可以在我們困惑、迷惘、執著的時候,提供更多的智慧與指引。這樣一個角色,並不是我們生命中的唯一角色,而是其中的一個角色,其重要性,在每個人生不同時空,或有不同比例的重要性。 但是,如果有人説這些修行是唯一的修行,而且我們應當放棄一切來修這個行的話,我們就要非常非常小心來判斷這樣的修行是否為正法了。 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」為大乘佛法的三法印。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,有如世間印信,用為證明。老張認為,三法印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的法門.網路上有很多善知識大德分享三法印見解與修持,請諸同進善用網路資源,老張就不獻醜了。 修行還是修神通? 佛教的神通主要有六種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.宿命通能知眾生的過去宿業,知道現時或未來受報的來由.漏盡通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。「漏」即煩惱;能破除執著煩惱,脫離輪迴,意指修行證阿羅漢果。 在大乘佛教中,只有漏盡通,修持智慧,斷了所有的煩惱,才是真正的神通.其他五個神通,透過修「定」,或此世或來世可得。修神通不修智慧,如同小孩拿槍,或如同矇眼開車,善業還未有,惡果就現前。 所以同進們,修行不只是修神通。五大神通,是我們的本質就有,只因為貪嗔癡三毒掩蓋才失去了作用。我們在持戒修禪定德智慧的過程中,神通會隨因緣而至,不需要強求,也不需要執著。 最後,老張分享兩位大師針對「修行」開示的節錄。 聖嚴法師於《人行道 》開示: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,就是把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。與人相處的時候,除了要用慈悲心,包容、寬恕別人的錯誤;同時,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,將成果奉獻給眾人,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,解決各種煩惱。所以,一個修行深厚的人,非但對自己有利益,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。所以,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,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、有智慧的人。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,那麼,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;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,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,得到身心安樂。這就是修行。 淨空法師於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439集)開示什麼是修行:修行兩個字這個意思要搞清楚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。行為包括身口意,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,言語是口業的行為,身體造作叫身體的行為,行為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,這個也是要懂。所以修行在哪裡修?生活上修,工作當中去修,待人接物之處去修,一切時、一切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了過失就把它修正過來。善惡的標準是經典,分開來說,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的標準,戒律是修正我們身口的標準,你沒有標準怎麼個修法?這些不能不懂得。寺院庵堂大眾在一塊薰修定的一些規矩,那叫禮儀,那叫秩序。大家在一起有秩序、有禮節,不亂,整齊、莊嚴、清淨,這跟舞台表演一樣,讓社會大眾看到了,生歡喜心,生恭敬心,是這個意思。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,所以佛法才講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形式是表演,對社會大眾的,那叫儀規;真正修行是起心動念,斷惡修善,破迷開悟,轉凡成聖,這叫真修行,不離菩薩業。 P.S. 老張的修行方法是拜懺(法華懺)及施食,會再po文與大家分享 P.S.2 老張的修行淺薄,只能淺談無法深入,網路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分享資源,請多多利用
Comments